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灵性,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形成了武夷山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和人居仙境,构造出洗净宗教文化成长的强磁场。因此,武夷山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物质基础。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到唐宋时期,由于官府倡导,道教盛行,宫观、道士活动增多。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
在《武夷讲坛》“我眼中的武夷山”会上,福建省道德协会副会长、武夷山桃源洞道观、武夷山天上宫住持林清道长告诉我们,武夷山目前尚留下的道教遗迹有止止庵遗址、三清殿、投龙洞、凝云道院等处。
武夷山道教文化是由历史上的道士和信道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是道教精神的一种积淀形态。
对于什么是佛,在《武夷讲坛》“我眼中的武夷山”上,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方丈泽道法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心即是佛,佛亦是心,心觉悟了便成为佛。
佛教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逐渐传入武夷山,至清代,佛教逐渐在今武夷山风景区内立足,先后在碧石岩、虎啸岩、慧苑、竹窠、弥陀岩、天心岩等地修建佛寺,聚集若干颇有造诣的高僧。鼎盛时期的武夷山还是佛教“华胄八小名山”之一。
宋朝时期,儒家称武夷山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一代理学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结庐讲学,倡道东南,生活长达近半个世纪,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文化巅峰。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了40多年,遗迹最多,价值不可估量。武夷山隐屏峰下的紫阳书院,又名武夷精舍,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之久,南宋末年扩建,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
元、明、清时期,以熊禾、王阳明、李光地为代表的理学大师都先后到武夷山讲学、游览、寻访先贤遗迹,留下许多文章、著述、诗词、题刻。福建省旅游协会丘理真老师讲述了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对武夷山佛教文化的看法,他认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给予武夷山儒家理学文化最高评价。
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让三教在武夷山和谐共处。三教的存在,对武夷山的发展,不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更是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